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孔子出生於何時?何地?
孔子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551年,魯國陬邑出生。資料來源:吳曉昀,孔子生平:孔子年表。


孔子為什麼自稱是「殷人」
孔子的祖先是由宋國出奔到魯國的殷商貴族後裔,故孔子自稱為「殷人」。資料來源:吳曉昀,孔子家世:先祖世系。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名還是字?
孔子的父親,名紇字叔梁,習稱叔梁紇。資料來源:吳曉昀,孔子家世:先祖世系。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大力士嗎?
叔梁紇力大善戰,是當時著名的勇猛戰士。魯襄公十年,晉國想攻打偪陽,邀諸侯國參戰,而叔梁紇在魯軍中。偪陽人立即啟動了「懸門」,懸門是沉重的機關之門,平時懸於主要的城門之上,遇到敵寇的時候可以立刻放下,由於諸侯軍只有一部分進入城中,一旦被懸門阻絕,勢必被偪陽軍隊殲滅,於是叔梁紇立刻將落下的懸門接住,讓城內的軍隊能乘隙撤退,再行進攻。由上述事蹟可知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個大力士。資料來源:吳曉昀,孔子家世:先祖世系。


孔子字仲尼,仲字代表他排行第二,他的兄長是誰?
孔子的兄長孔孟皮,是孔子的父親與妾所生的長子,是孔子的同父異母哥哥。
孔子為什麼將父母合葬在一起?為什麼修墳?收縮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於孔子出生後三年過世,而孔子的母親在孔子十七歲前便撒手人寰。父親亡故時太年幼,當時禮俗又只在家祭拜而不到墓地,因此孔子只得四處尋訪父親確切的埋葬地點,幾經波折,才將父母依禮合葬。


麒麟的傳說與孔子有什麼關係?
相傳孔子出生之前與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裡「口吐玉書」,魯哀公十四年春天,哀公在郊外狩獵時捕獲麒麟,孔子認為這是時代將變之徵兆,故著手撰作《春秋》,不久即去世,《春秋》也因此有「麟經」之稱。


孔子為什麼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鯉”?
孔子十九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為孔子生下一子。 魯昭公派人送來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 孔子以國君親自賜物為莫大的榮幸,因此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為何孔子生長子時魯君送鯉魚?收縮
春秋戰國時,魚不僅作為食品,而且成為宗廟祭祀和賞賜饋贈的禮品。其中,鯉魚自古就被視作吉祥之物,被視為上品魚,贈鯉以示尊敬和祝賀。


孔子有幾個小孩?
孔子有一個兒子,孔鲤。又據《論語·公冶長》:「以其子妻之。」也就是把女兒嫁給公冶長為妻。因此根據文獻可見的資料,孔子有一子一女。


孔子的外公為何肯將年輕的女兒嫁給年老的叔梁紇?
孔子的外公顏先生十分佩服叔梁紇的為人和對魯國的傑出貢獻,故願意將女兒嫁給叔梁紇。顏先生回家向三個女兒提起這門婚事時,只有時年十七歲的小女兒顏徵在答應了這門婚事。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孔子休妻,是真的嗎?
孔子休妻就如同子見南子一般,歷史典籍中的描述都是輕描淡寫、內容少之又少,故至今一直是撲朔迷離、眾說紛紜的歷史事件,褒者褒之;貶者貶之,褒與貶之間又有許多說法與解釋。從歷史記載可知,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身邊只帶著自己的弟子,孔子的妻子並未跟隨在孔子身邊,但孔子休妻或是協議離婚這都需要更多的考據。


孔子為何沒有提到過自己的妻子?
本來論語極少直接提到孔子的家人和家務事。論語是孔子平日的教導,經過弟子記錄下來。或許是家務事孔子沒有拿來作為教導題材,或者沒有適當的理由列入記錄中。因此論語中未曾紀錄孔子妻子之事。


孔子欣賞什麼樣的女性?
論語中出現以下有關女性的內容,「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可見孔子不管男女,注重的是人的品格,而非容貌體態。


孔子對於人倫中的夫妻關係,有何看法?
禮記.禮運中記載孔子的理想社會,其中「男有分,女有歸」這句話描述的就是夫妻倫理,夫婦合作,各致其力,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以成就圓滿和樂的家庭。


孔子門人中為什麼不見女性弟子?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知名的就有七十二人,但是其中卻沒有女弟子。這或許是因為古代「男女之防」、「男女有別」等觀念的關係,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自然也就無法與男子一同接受教育。


「子見南子」的傳聞,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南子是衛靈公的夫人,行為輕浮,名聲不佳。南子邀請孔子見面,基於禮數,孔子去拜見了南子。回來後,孔子的弟子子路很不以為然,認為以夫子之德高望重去拜見一個沒有操守的風流女子,實在有失體面。孔子指天發誓說:「我所作所為,若有不合理、不由道的,上天厭棄我,上天厭棄我!」。所以,子見南子,只是一個禮貌性的拜候,無須有其他的聯想。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孔子是美食家嗎?
《論語‧鄉黨》篇記述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有人因此認為孔子是美食家。但也有人認為孔子「飯疏食飲水」,「不恥惡衣惡食」,既然主張簡單樸素,怎麼可能是美食家呢?並且認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其中「厭」字,與「饜」字相通,「不厭」是指不飽食,因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說孔子不會因為食物精美而貪吃得過度飽足的。


孔子、老子兩位思想家見過面嗎?
孔子問禮於老子,發生於西元前兩千五百年前的周朝。 古代典籍中,有關孔子向老子問禮的事記載很多,《史記》、《莊子》、《呂氏春秋》、《禮記》等都有記載。


孔子在政治上的第一個挫折是什麼?
孔子母親去世不久,魯國實際的掌權者季孫氏,舉行大規模的「饗士」宴會。孔子得知消息後,心想自己屬於士,應該有資格參加,可是還沒有走進季氏家門,就被季氏的家臣陽虎擋住,並對孔子說:「季氏宴請的是士,不是宴請你呀。」孔子高興赴宴,卻被潑了一盆冷水,只好垂頭喪氣退了回去。


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為什麼將音樂和肉聯繫在一起?
孔子在齊國欣賞韶樂,沉迷其中,如癡如醉,以致於「三月不知肉味」。為什麼將音樂與肉味聯繫在一起呢?這是因為當時吃肉是一種難得的美味享受。不僅平民吃不到肉,連一般的貴族平日都沒有吃肉的口福。因此,將聞韶所獲得的審美享受與吃肉所獲得的美味享受聯繫起來,說明欣賞韶樂是多麼的美妙!


為什麼說孔子「學無常師」?
孔子因積極求學而學識淵博,當時就有人好奇孔子的學問是從哪學來的,孔子的弟子子貢回答:夫子何所不學,亦何常師之有?孔子自己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他能從各方面觀察、反省而後增益。後人因此總結孔子是學無常師。唐代韓愈在其名作《師說》中,就提到「聖人無常師。


孔子相信命運嗎?他為什麼說「五十而知天命」?
中國傳統思想認為,天或是天命是世界的最高主宰,祂決定著個人的生死禍福,以及國家的興亡盛衰。然而孔子對傳統天命觀作了調整,將具有外在必然性的天命收歸於人的內在德行,以此作為人的道德行為和人生意義的根據。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即在五十歲時知道了自己內在德行,知道了自己的行為根據和人生意義所在。


孔子個性如何?嚴肅?幽默?
論語中記載孔子「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孔子個性溫和卻有原則;有威儀,卻不兇猛;恭而有禮,但安詳自適。然而,孔子是會跟學生開玩笑的,例如子游以樂教化百姓,孔子很開心的說:「殺雞怎麼會需要用牛刀」,最後才說子游做的沒錯,我只是開開玩笑而已。可見孔子跟人的互動也是輕鬆自在的。


孔子畫像中的手勢有何意義嗎?
吳道子的孔子畫像中,孔子雙手掌交叉於胸前,左手手心右手手背相合。此為古代士的相見禮,雙手交叉前伸,身體微微鞠躬,有虔誠恭候的意思。


孔子會不會武術?
孔子教學課程包括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全人教育,當中射指射箭及御指駕馬車,都屬於武藝。《禮記.射義》有載:「孔子射於曼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孔子射箭時,眾人圍觀,也說明他的射箭技藝相當精湛。


孔子有心中的偶像嗎?
孔子心中的偶像,是堯、舜、禹、周文王和周公,此外,孔子崇敬的古代聖賢還有泰伯、周武王、管仲等人。


孔子真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嗎?
「四體不動,五榖不分」,是從隱士的立場對孔子及其弟子為淑世理想而奔走天下的嘲諷,而並非說孔子真的不懂生產勞動,分不清五榖。事實上,孔子自幼貧窮,長於鄉野,所謂「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不可能「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孔子身高多高??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周代的尺比現代的尺短,一尺約為現代公制19.91公分,換算起來孔子身高約為191公分,即使以現代的標準來看,孔子是很高大的。


孔子也是音樂家嗎?他創作過那些音樂?
孔子愛好音樂,每當聽到有人唱了一首好歌后,必請人再唱,自已跟著學,孔子曾跟師襄學琴,師襄是著名琴師。孔子經常彈琴唱歌,即使被困在陳蔡,仍在彈琴唱歌。孔子也注重音樂教育,他所教授的六藝之中,音樂名列第二,可見他對音樂的重視。


孔子去世後,魯哀公親致悼詞,悼詞中如何稱呼孔子?
悼詞說:「旻天不弔,不慭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意思是說上天真是太不仁善,竟不肯暫留這位國老,讓他保障我長久留在君位;現在剩下我一個人,孤單伶仃,憂憂戚戚。唉呀尼父,我是多麼悲哀!您永訣人世,我失去了一位學習的楷模。「父」同「甫」,是古人對男子的美稱,「尼父」是有別於封號的尊稱。


孔子的孫子子思做過孟子的老師嗎?
不少學者提出質疑,主要的理由是子思、孟子的時代不銜接,兩人不可能有直接的師承關係。子思,西元前483年至前402年;孟子,西元前390年至前305年,子思去世時孟子尚未出生。因此,還是以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記載較準確,孟子「受業於子思之門人」,是子思弟子的學生。


孔子也懂軍事嗎?
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學生冉有曾為季氏率師與入侵的齊軍作戰並獲勝,季康子問冉有的軍事才能是學來的,冉有明確回答說: 「學之於孔子」 說明了孔子不僅懂軍事,而且會向學生傳授軍事方面的知識。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孔子最鍾愛的弟子為何人,孔子為這弟子說過哪些讚美的話?
孔子最鍾愛的弟子是顏回,字子淵,因此又稱顏淵。孔子曾經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篇》)三個月而季節一大變,因此「三月不違仁」,是稱許顏回已經大致能夠守住仁道,其他學生因為德行修養還不夠,所以不時會偏離。


孔子真有「弟子三千」嗎?
「三千」與「七十二」不是實際的數字,只是一種概約的說法。每個學生求學的目的不同,學習的深入程度也不盡相同。大部分的學生,只學到足以應用的知識,或者稍微了解孔子思想中的基本概念就離開了,只有一部分學生有志於道,跟從孔子深入學習。所以司馬遷用兩個虛指的數字,說明孔門從學者的概況。


孔子弟子中有「賢人七十二」,為什麼是「七十二」,有特殊含義嗎?
「三千」與「七十二」不是實際的數字,只是一種概約的說法。每個學生求學的目的不同,學習的深入程度也不盡相同。大部分的學生,只學到足以應用的知識,或者稍微了解孔子思想中的基本概念就離開了,只有一部分學生有志於道,跟從孔子深入學習。所以司馬遷用兩個虛指的數字,說明孔門從學者的概況。


孔子弟子中最有政治才幹的是誰?
孔子弟子中最有政治才幹的是子路。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成為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之一。子路從老師那裡學到為政治國的道理,成為孔子最有政治才幹的弟子。


孔子弟子中最有外交才幹的是誰?
孔子弟子中最有外交才幹的是子貢。子貢通情達理,能言善辯,被孔子列在「言語」科。子貢曾經自信的說:「齊、楚兩國在寬廣遼闊的原野上交戰,在兩國之間奔走勸告,陳說各種利害,以解除國家的外患,只有我能做得到。」,正是因為子貢有傑出的外交才能,所以能再春秋末年列國紛爭的外交舞臺上縱橫裨闔,救危解難。


孔子弟子中最有軍事才幹的是誰?
孔子弟子中最有軍事才幹的是冉求,他曾擔任季孫氏的家臣。根據《左傳》記載,魯哀公十一年時,齊國興兵伐魯,季孫氏本不欲戰,與冉求商議,冉求說服季氏迎戰,並率領左師與齊軍戰鬥,他率領部隊以矛擊齊師,得到了勝利,並獲八十個「甲首」的戰果。


孔子跟孟子是什麼關係?
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的學生,算是孔子第四代弟子,而孟子也以孔子思想的繼承者自居。


子貢為何為孔子守喪六年?
孔子病危時,眾弟子都陪侍在側,只有子貢外出經商。孔子思念子貢,等子貢趕到時,連連埋怨子貢為什麼來的這麼遲,也由此可以看出師徒之情不亞於父子之情。也因此孔子逝世後,正當門人都不知該如何辦理孔子的喪事時,子貢說:「從前夫子辦理顏回和子路的喪事,就像辦自己兒子的喪事,所以我們辦夫子的喪事就要像辦自己父親的喪事一樣。」大家都聽從子貢的話服喪三年,三年之後,子貢又廬墓獨居三年才回家。


孔子罵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為何宰予還可以進入12哲名單中?
孔子罵宰予「朽木不可雕」,只是表現一個老師對自己學生的期望。實際上,宰予是孔門四科中言語一科的翹楚,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到孔子派遣,出使於齊國、楚國,他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是說孔子收學費嗎?
一般的解釋是:脩,乾肉,束脩就是十條乾肉。但是,也有解釋「束脩」為束髮修飾,指年齡在十五歲以上。仔細體會孔子之語意,應該是只要年齡夠了,而且樂於求教,孔子都願意教誨。


孔門「四科」是什麼?
四科分別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之教,德行為本,通於其他三科,故以之居首。言語指使命應對,外交辭令,在當時列國紛爭的情況下,特為重要,故居次。再次政事,再次文學,可見孔子之言,出於慎重。


孔子的教育觀念如何? 
孔子教學最為後人稱揚的幾點特殊之處,一是「有教無類」,無論學生的背景、性格、學習進度如何,孔子都悉心指導。但是另一方面,孔子又實行「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決定討論的深度,又依照學生各別的特質,採用適合的方式來說明、提點。還有,孔子的教學不限於課堂之內或文字之中,而是身教與言教並行。


孔子是創辦私學第一人嗎?為什麼他被奉為「萬世師表」?
孔子是創辦私學的第一人,實行「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身為偉大的教育家,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受到後世的尊崇;三國魏文帝稱孔子為「億載之師表」,元朝武宗在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的詔書中稱孔子「師表萬世」,清康熙皇帝為孔廟大成殿親自提匾「萬世師表」。


孔子收學生有沒有設門檻?
無論出身是否高貴、求學的動機為何,孔子對於所有學生都抱持歡迎的態度。


孔子會體罰學生嗎?會開除學生嗎?
孔子的學生大都已經是青少年,孔子不會體罰。至於開除學生,算是有案例的。故事是孔子的弟子冉求作為季氏家宰,為了替季氏增加財富,向民眾加徵賦稅,孔子氣到發表聲明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說冉求不再是我的學生,大家可以聲討他。


所謂「孔門十哲」所指何人?
十哲是根據《論語》「先進篇」一章中十大弟子而得名:「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塑孔門四科高弟十人坐像於孔廟,配享先聖,曰十哲。


孔子弟子中,有誰是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
子夏出生於西元前約483年,後來到魯國拜孔子為師,被孔子譽為文學第一。西元前476年他受邀赴晉國創辦了一所學堂並在那裡教了55年書。他生前的許多學生後來成為春秋時期很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因此他的影響很大。許多後來儒學的經典都被說成是由他流傳下來的。


孔子弟子中有那些人當官?
孔子弟子太多,無法一一陳列,但以孔門十哲來說,除了顏淵沒有從政,其餘九人都或多或少有從政的經驗。


顏淵幾歲過世?
顏淵生於春秋魯昭公二十一年(B.C.521),卒於魯哀公十四年(B.C.481),故顏淵於41歲過世。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現在的政黨政治是否違背了孔子「君子不黨」的原則?
君子不黨,主要是不要為了個人的好惡或利益來結黨營私,更不能為了小圈子的利益而作出危害原則或公眾利益的事情。目前的政黨政治,目的在於結合眾人為著共同從政的目標而成立之政黨,意義上自然不同。但仍要注意全體國家人民的利益要高過政黨的利益,才不會流於結黨營私的弊端。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最大的不同在那裡?
儒家以「仁」為人生和社會的根本,強調道德修養和道德教化。道家主張順應自然的「無為」,認為「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從而批評儒家的積極有為與其所提倡的仁義、孝悌、忠信等道德原則,導致了人虛偽、狡詐;孔子與儒家對重視「禮」的內涵與功能,道家則認為禮是人心墮落的產物,所謂「失義而後有禮」。大體而言,儒家重視人文教化對於人群社會的積極作用,而道家則對於人文過度發展提出警告與反省。


孔子說「以直報怨」,為什麼不贊成「以德報怨」?
孔子所關心的是整體社會秩序問題。以德報怨會造成懲處不公、是非不分,因此主張以直報怨,也就是用正直誠懇的態度對待怨恨,以達到道義上的譴責,與尊嚴的維護。


怨而不怒,怨與怒要如何拿捏?
心中感到有委屈有不平、不滿是難免的,但是君子可以寬大的氣度克制住這股情緒,否則爆發言語上與肢體上的暴力,就是憤怒了。


孔子的學說,仍適用於現代生活嗎?
儒學早在2500年前就已經是一套成熟的生命哲學,除了孔子所處的政治環境不同之外,只要是針對文明人類生活本質上所需要的個人安身立命、社會和諧共存而提出的思想,任何時候都是適用的。


世界「四大聖哲」為何人?
西元前500年前後,世界出現了四大聖哲,分別為西臘的蘇格拉底、印度的佛陀、中國的孔子、以色列的耶穌,他們對人類的根本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


已經民主時代了,祭孔的意義是什麼?
孔廟是儒學文化的具體象徵,祭孔則是表達對傳承儒學文化信念的一種儀式。正如包括國慶儀式的所有慶典儀式,都是在表達態度與凝聚共識。透過每年隆重的祭孔大典,讓民眾確切的看到中華民國政府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之共同信念。


儒學也適用於西方國家嗎?
自從儒學傳入西方後,就對西方文化產生了不少影響。例如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中用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儒家名言。德國前總統約翰內斯•勞說:「中國的先哲孔子在德國廣為人知,他的至理名言至今依然能給人們深刻的啟迪。」,西方出版的「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排名第五的是孔子,美國人還尊孔子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西方學者認同或欣賞儒家價值,一直致力於儒學及其現代意義的研究。


孔子的安貧樂道,與現代的價值觀是否有矛盾?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承認大家都是想發財過好日子,但是要以正當的途徑取得,他重視動機與手段的正當性,是具有普遍性的意義,與現代的價值觀並無衝突之處。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孔子在魯國擔任過哪些職位?
中都宰、小司空、司寇。


孔子在魯國從政時,他的政治理念執行成效如何?
孔子五十二歲任中都地方的宰官,只有一年時間,就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遠近各國都來參觀請益。第二年升為司空,專管全國建設。不久調任司寇,相當於現代的法院院長。那一年魯國與齊國發生了著名的「夾谷之會」,透過孔子的洞察先機、運籌帷幄,最後讓齊國自動把從前奪取的三個城市還給魯國。可惜在主持「墮三都」事件中,最終失敗。

孔子為什麼要辭掉官職,周遊列國?
孔子墮三都失敗之際,魯國又發生了兩件事,一是季桓子欣然接受了齊國送來的女樂,讓魯國君臣都已不再有重整政治秩序之心,一舉推翻了孔子先前的努力;緊接著春祭的時候,又沒有依禮送來祭肉,尤其季桓子對孔子心生防備。孔子知道事無可為,動身離開魯國。


孔子做過哪些官,最大的官是什麼?
中都宰、小司空、司寇,其中孔子作過最大的官為司寇,相當於現代的法院院長。


孔子周遊列國「干七十餘君」而不遇,他真的去過那麼多的諸侯國嗎?
據漢代王充考證,孔子周遊列國,到過的國家不超過十個。其實,除了此前曾去過的齊國之外,孔子周遊列國期間真正到過的以及有文獻可以查到的國家不過衛、曹、宋、鄭、蔡等大小六個國家,經過而停留的地方,也不過匡、蒲、鄒鄉﹝衛國﹞和葉﹝楚國﹞等三、四個地方。這些國家和地方,主要不出今山東、河南兩省,即從山東的魯國出發,西面漢北面未過黃河,南面為到長江,不過方圓一、兩千里的地方,所以說孔子「干七十餘君」,到過七十多個諸侯國,和七十多個國君打過交道,那顯然是誇大。


有名的齊魯「夾谷之會」是怎麼回事?
魯定公十年,定公與齊景公在夾谷談和,擔任司寇的孔子隨行輔助定公。齊人原本打算藉機以武力挾持魯定公,但孔子有先見之明,讓魯定公作好武力上的準備,在會盟過程中他更是隨機應變,靠著自己的智勇才能使魯國後發制人,占盡上風。最後甚至讓齊國歸還了鄆、讙、龜陰三地。


孔子周遊列國到宋國時,遇到的桓魋之難,其事如何?
經過曹國、宋國,在宋國邊境遭到宋國大夫桓魋惡意驅逐,最後一行人在陳國停留。


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為什麼選擇衛國?
由於魯、衛兩國不僅相鄰,政治情勢也很類似,所以孔子周遊列國首先向西去了衛國。


孔子周遊列國帶了多少弟子?
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載共那些弟子陪同子孔周遊列國,但至少子路、顏淵、閔子騫、公良孺、子貢等都曾出現在周遊列國的記錄中。然而也有可能有些弟子不是一路陪到底,中途有些被延攬去當官的。


孔子周遊列國經費從那裡來?
孔子周遊列國,並不是一直不停的旅行,在很多地方停留下來,教書、當家臣,也有慕名者招待孔子一行人,而子衛國期間,衛國國君也比照孔子在魯國的俸祿,禮遇孔子。


孔子周遊列國在那個國家待最久?
孔子在衛國待最久,孔子在他國受挫時,總是會回到衛國,衛國是給孔子最多溫暖的國家。


孔子自己一生的著作有那些?
孔子整理《詩》、《書》、《樂》,作《春秋》,定《禮》、可能傳習過《易》,這些重要的古代文經過孔子整理之後,豐富了思想內涵,也建立了傳授的體系,因而逐漸成為經典。它們寄寓了孔子想要流傳給後世從學者的寶貴智慧。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意思是他將自已的思想,寄託在這些古代文獻之中,可見得孔子不只是單純的機械化分類整理而已,而是經過有意的整理編排,甚至改動潤飾,並從人文思想的角度,對古代文獻進行詮釋,賦予他們歷久彌新的價值。


易經也是孔子撰寫的嗎??
易經不是孔子作的。根據現代學者研究,易經的經文--六十四卦及卦辭、爻辭約產生於殷末周初,早於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大致是根據《論語•述而篇》中「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話推衍而來。現在附在易經中的易傳--「十翼」的產生時間約在戰國至秦漢之間,不可能是孔子所撰,不過易傳中以人文思想解說易理的學術特質,很明顯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我們也許可以這樣推測:孔子晚年好易,對於易理可能有所講授、傳習,但未著於竹帛,孔子弟子及後學逐漸加以豐富,並融合時代思想元素而撰成多篇易傳,流傳後世。


“六藝”與“六經”和孔子有關系嗎?
「六藝」是古代社會要求貴族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分別為禮、樂、射、御、書、數。孔子作為儒家創始人,通曉「六藝」,並把「六藝」傳授給弟子。「六經」是指古代的六部經典,包括《詩》、《書》、《易》、《禮》、《樂》、《春秋》。孔子晚年重視對「六經」的整理,將之作為教材傳授給學生,「六經」也因此成為後世儒家尊奉的經典。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儒家十三經是如何形成的?
《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其中《樂經》很早就亡佚了,其他五種著作就稱為「五經」。唐朝時五經正義中的「禮經」由《禮記》所取代,將原本解經之書也視之為經,則經書的內涵不斷擴大。宋代的晁公武說唐文宗開成年間,在國子學刻石,將五經中《春秋》包含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再加上《周禮》、《禮記》、《論語》、《孝經》、《爾雅》為「十二經」。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單獨成書,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提升了《孟子》的地位,於是本為子部書的《孟子》也升格成為經書的一部分,合稱十三經,十三經因而得名。


《孔子家語》是偽書嗎?
過去主流觀點認為是偽書,但是現代學者利用陸續出土的簡牘帛書文獻,與家語內容進行對勘考證,並重新檢視歷代「辨偽」的論證,對於孔子家語的真偽問題已逐漸趨向更細膩的討論,大致認為孔子家語一書的內容是逐步發展完成,其醞釀時間可能跨越戰國、兩漢乃至魏代,其中內容確有與先秦儒家思想及活動相應之處,具有相當的文獻價值,故不能用單純的「作者」概念判定其真偽。


孔子故宅壁中藏書是怎麼發現的?
漢景帝之子劉餘被封為魯恭王,來到曲阜。魯恭王劉餘喜好建造宮室苑囿,想在孔子故宅處興建宮室,但在拆除牆壁時發現了壁中的藏書,由此這些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孔子九世孫孔鲋藏於孔子故宅的藏書才重見天日。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四書》《五經》《十三經》是指哪些??
《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是《詩經》


《四書》《五經》《十三經》是指哪些??
《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經典;經書在南宋後通常包括十三部儒家著作,稱為十三經,分別是《五經》加上《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周禮》、《儀禮》、《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經是從先秦到南宋,經書內涵逐漸擴大的結果。


諸子百家《諸子》是指哪些子?
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諸子指的是孔子、老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


論語是課堂筆記,還是事後追記的回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內容不是單一來源,因此課堂筆記或事後追記,都是有可能的。


儒的本義是什麼?儒家是孔子創立的嗎?
儒的起源與本意尚無定論,然而孔子對儒的思想內涵的提升,使得孔子之後逐漸形成一個思想流派—儒家。孔子之後,他的學生積極宣傳其思想學說,共同以孔子的立場傳承六經,都自覺的遵守孔子的教導,發揮孔子的仁義思想,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這樣,有源頭,有後繼之人,儒學正式成為一個流派-儒家。


三教九流指的是什麼?
三教九流泛指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三教是三大傳統宗教儒、釋、道;九流在分別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半部《論語》治天下」,真有其事嗎?
「半部《論語》治天下」相傳出於北宋宰相趙普之口。據《宋史‧趙普傳》記載,趙普晚年手不釋卷,他一回到家就關起門,打開箱子拿出書來讀。趙普死後,家人打開箱子一看,就只是《論語》二十篇。這則記載說明趙普主要靠從《論語》中汲取智慧,作為自己為政處事的指導。因此,「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在南宋已廣為流傳的話也並非空穴來風。


孔教指的是甚麼?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康有為 、 陳煥章等人成立「孔教」 ,呼籲將「孔教」定為 國教 ,並得到大總統袁世凱的支持。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請定國教運動也沉寂下來。 但是孔教繼續在民間傳播,並且還制定宗教儀式。


儒家八派指哪八派?
儒家八派是東周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說內部分化出的八個學派。這種說法第一次是在《韓非子·顯學》提到的,「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式之儒。」


10哲到清代增加為12哲,未來可以繼續增加嗎?
12哲都是經過歷代皇帝追贈的結果,民主時代已經沒有皇帝這樣至高權利者有權力可以追贈,因此12哲也似乎就是句點。但也不排除有一天某位偉大儒者得到諾貝爾獎,政府有可能以此追加聖哲人數,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墨家、道家、法家為什麼批評孔子?
各家對孔子與儒家的批評,必須在戰國時代「諸子爭鳴」的時代背景中觀察其意義。墨家批評儒家的「禮樂」、「厚葬」及「親疏有別」,即在於凸顯自家「尚儉」、「兼愛」之思想;道家批評儒家「有為」,正為顯示主張「無為」的價值;法家以儒者迂闊無用,則是根據其現實功利思想所做的判斷。因此,這些批評一方面反映、凸顯了當時各家的多樣性主張,同時也顯示了儒家在戰國時代的重要地位。儒家學說在與其他各家批評與反批評中,也得到不斷的發展與充實,奠定了儒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體的基礎。


何謂儒商?
學術界對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說法,但是在此簡單的說,儒商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價值觀念的企業經營管理者。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三孔是指?
三孔是指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

歷史上第一位祭祀孔子的皇帝是誰?
漢高祖劉邦接受大儒叔孫通的建議,依據周禮制定了漢禮後,認識到儒學在鞏固封建秩序、維護社會綱常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因此,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平定英布之亂後,於返京途中,路過曲阜孔廟,漢高祖以全牛、全豬、全羊之太牢重禮祭孔廟,為後世立下天子祭孔典範。

首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人是誰?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人們為反對封建思想而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章太炎、陳獨秀、吳虞等知識份子多次撰文,批駁尊孔思潮。1915年9月,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了《敬告青年》,號召青年向腐朽的封建意識鬥爭。1916年2月,易白沙撰文《孔子評譯》,第一次指名道姓批評孔子,打響了「打倒孔家店」的第一槍。


最早的孔子像是哪個時代的?誰畫的孔子像最流行?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孔子像,相傳是孔子弟子子貢雕刻的孔子夫婦楷木像。2007年在山東東平縣發現的漢墓壁畫中,有一幅保存完好的「孔子見老子」的彩色壁畫,是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孔子畫像,也是比較接近歷史真實的孔子畫像。而唐代吳道子所畫的孔子行教像,廣為流傳,成為迄今最流行的孔子像。

中國地區以外第一座孔廟為何?
朝鮮是孔子思想輸入最早、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並且是中國以外孔廟建立最早、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國家。

歐美地區第一座孔廟在那裡?
孔子思想自十三世紀傳入西方,對西方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十八世紀的歐洲「中國熱」中,英國人在倫敦建立了西方第一座孔廟。


孔廟大成殿配享孔子的“四配”、“十二哲”是哪些人?
四配: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亞聖孟軻。十二哲:先賢閔損、先賢冉耕、先賢冉雍、先賢宰予、先賢端木賜、先賢冉求、先賢仲由、先賢言偃、先賢卜商、先賢顓孫師、先賢有若、先賢朱熹。

目前常見的孔子畫像,有何依據嗎?
畫像中的孔子形象,均係後世想像而來,並且反映了不同時代給予孔子不同地位的孔子觀。例如,漢代畫像中所出現的孔子,多半是一位普通布衣學者形象。流傳最為廣泛的唐朝吳道子所繪《孔子行教像》,畫中,孔子寬衣博帶,不著官服,不帶官氣,拱手站立,面目慈祥,不離學者的形象特徵。直到顧愷之所繪《孔子為魯司寇像》中,孔子著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員氣派,呈現孔子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為政以德」的和藹面容。

所謂「內孔」、「外孔」是怎麼回事?
孔府世系在四十二代孔光嗣至四十三代孔仁玉之間,曾引發一場孔氏家族的屠殺。此事源起於南朝宋時,朝廷令孔府墓地旁的五戶人家充任孔府繇役,這五戶人家因而附姓孔,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乾化年間,五戶的後裔孔末見天下大亂,遂殺害孔光嗣(四十二代)及曲阜闕里的孔氏後裔,自行主持孔子祀。直到十數年後,才有人將孔末竊位之事報告官府。後唐明宗處死孔末,並尋回匿於外祖父母家的光嗣嫡子孔仁玉(四十三代)嗣位。因此,孔仁玉亦被稱為「中興祖」。宋以後,孔仁玉之後被稱為「內(院)孔」、「真孔」,孔末之後則被稱為「外(院)孔」、「偽孔」。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