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原.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缺少仁義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

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譯.人正直,才能生活幸福;不正直的人有時也能生活平安,那衹是僥倖逃過了災難而已。

原.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父母在世時,不要走遠,必須遠走時,一定要留下準確的地址。

原.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父親在世時,家由父親作主,身為兒子的不得自作主張,父死子便可自作主張,此時當看他(兒子)所行的事,三年內不改父親的規矩習慣,可算孝了。

原.過猶不及。
譯.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

原.不知生,焉知死。

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原.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譯.立志追求真理,而恥於粗布淡飯的人,不值得交談。

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原.不遷怒,不貳過。
譯.不對人發怒,不重複犯錯。

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害怕。

原.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要仁,仁就來了。

原.少之時,戒之在色;及其壯也,戒之在鬥;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原.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原.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

原.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譯.君子做官,衹是履行人臣的義務。

原.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別人。

原.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君子團結群衆而不拉幫結派,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衆。

原.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譯.君子雖窮,但窮不失志;小人一旦窮了,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了。

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譯.君子總是胸懷寬廣,小人總是憂愁悲傷。

原.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原.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原.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業?交友是否守信?知識是否用於實踐?

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志士仁人中,沒有貪生怕死出賣正義的人,卻有捨生忘死維護正義的人。

原.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譯.見到利益時,考慮道義;見到危險時,奮不顧身。

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要反省自己。

原.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譯.行為謙遜,尊敬上級,關心群衆疾苦,用人符合道義。

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明智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明智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譯.違反禮法的事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

原.剛毅、木訥,近仁。
譯.剛強、堅毅、樸實、話少,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原.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看起來他很嚴肅,接觸後就知道他很溫和,聽他說話卻很嚴厲。

原.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衹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如能致富,哪怕是趕車,我也幹;如不能,則隨我所好。

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一個人如果他的品質勝過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品質就會浮華。衹有文采和品質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原.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自己不願做的,不要強加於人。

 

原.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譯.衹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時先幫別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時先幫別人得到,就可以了。

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譯.所謂顯達,就是品質正直,崇尚道義,善於察言觀色,甘心處於人下。

原.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應該以正直報答怨恨,以恩德報答恩德。

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君子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處。

原.君子易事而難悅,悅之不以道,不悅也。
原.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君子舉止莊重,與世無爭;團結群衆,又不結黨營私。

原.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譯.我不願被迫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我也不願強迫別人去做。

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
譯.說話要忠信,行為要誠實,即使到了偏遠地區,也能事業順利。

原.德不孤,必有鄰。
譯.高尚的人不會孤獨,必有志同道合者相聚。

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譯.遠方來了朋友,不也快樂嗎?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原.上智下愚不移。
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經常學習,不也喜悅嗎?

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三人同行,必有人可作為我的老師。選擇有優點的向他學習,借鑒有缺點的進行自我改正。

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譯.工人要做好工,必先磨好工具

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我不是天生就有學問的,衹是個喜歡讀書、勤奮敏捷地追求知識的人。

原.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人的本性是相近的,衹是習俗使人有了差別。

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

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不知道快要變老了等等!

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穫,就可以做老師了。

原.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以道德來引導,以禮法來約束,百姓不僅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

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譯.光是讀書而不思考,越學越糊塗;光是思考而不讀書,越想越頭痛。

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譯.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

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對我來說沒什麽問題。

原.下學而上達。
譯.我學了些平凡的知識,從中領悟了高深的道理。

原.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譯.廣泛學習、遵紀守法,就不會誤入歧途!

原.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年輕人值得敬佩,怎知後代不如今人?

原.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廣泛學習並且不停地朝著目標前進,針對與自己實際情况密切相關的問題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原.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原.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資料來源: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